IDC 1 日發布對 2018 年台灣市場的十大 ICT 預測。在市場快速變動以及高度競爭壓力下,數位轉型已是企業發展的重心,而朝向數位原生企業(Digital Native Enterprise)推動則是未來企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數位原生企業是比傳統企業高出數倍速度擴展業務和創新的公司,它以客戶為中心,不斷積極尋求創新,數位技術和數據(data)是發展的關鍵與核心,藉此促動企業高效營運,挖掘新的收入來源,創造客戶忠誠度,進一步達成數位轉型的目的。IDC 台灣研究總監江芳韻表示 :「未來 5 年我們將會看到數位轉型進入新的階段,數位原生企業將是企業發展的重要目標。未來市場競爭的關鍵是企業是否擁有創造新商業模式的能力,數位原生企業將在此關鍵能力上有較佳的表現」
預計 2018 年台灣市場將受到下列十大趨勢影響:
(1) 預計 2021 年全球及台灣 GDP 主要貢獻將來自「數位化」,「未來商業」模式將成為企業重要獲利來源
數位轉型與科技應用已是企業競爭及組織發展數位化重要的基礎,越來越多企業採用各類新興數位科技積極朝數位原生企業(Digital Native)發展,使得數位化成為一個龐大的經濟體系。IDC 預計到 2021 年,全球 GDP 中有 50%,亞太 60% 的貢獻將來自於「數位化」 ,包括數位產品、服務、技術、營運、關係等,預計台灣到 2021 年則將有超過 55% 的 GDP 貢獻來自數位服務產品與技術。而為了在未來數位經濟體系建立更強的競爭力,企業數位轉型已是必定發展的方向,未來「創造新商業模式的能力」將是競爭的關鍵。 IDC 預測到 2019 年,所有進行數位轉型的組織營收中的 45% 將來自「商業未來(future of commerce)」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模式類別包括數據貨幣化(data monetization)、商業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風險回報(risk-award sharing)、 結果導向模式(outcome based)、以及基於平台的參與模型(platform-based revenue model)等。
(2) 數位科技推升企業數位智慧平台成形──無人商業型態來臨
由於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已開始運用新的數位科技,包括感測器融合、3D 影像辨識、Robotics 和 AI 等技術來增加營運效率和獲利。IDC 的調查發現人工智慧(AI)、Robotics 和 IoT 在亞太市場的應用占比最高,連帶帶動新的商務及管理模式。為解決企業發展困境並符合客戶所需,配合技術應用發展,企業開始建立從前端到後台統合管理的數位智慧平台,無人商業模式衍然而生。全球無人商業發展已具雛型,台灣市場邁向智慧化無人商業時代正要起步(early stage)。IDC 預測 2018 年台灣市場中,零售業、製造業與金融業等相關應用將率先推展。目前台灣企業在智慧平台與無人應用上大多以偵測(detection)、資料收集(collection)和平台管理(Mitigation)為主,預計未來將逐步朝向回應(Response)與預測(Prediction)方向發展,完成五階段技術構面,並化被動為主動。預計不僅將擴大台灣 AI 應用領域,也將促動更完整的產業智慧化商業模式。
(3)就地型公有雲(Cloud at the Edge)將加速企業採行雲端化技術,雲服務應用環境愈趨多元複雜
過去至今企業仍遲疑採行公有雲的原因,不外乎法規、存取效能及資訊安全等 3 項顧慮,然就地型公有雲(Cloud at the Edge)的提出,直接將公有雲系統自雲端搬遷至企業機房中,且運算、儲存、中介軟體之取用、計費均比照原有公有雲設計,既保有公有雲的彈性、低成本優勢,又具有合乎資料落地法規、快速反應、安全性掌握等益處。
就地型公有雲除能延伸公有雲市場外,在私有雲、混合雲市場中亦具吸引力,在私有雲市場中帶來低固定成本的新選項,在混合雲市場中具有降低資訊技術複雜度的優勢。IDC 預測未來大型企業如金融、製造、政府以及不具實體資產的純數位服務或網路服務公司如電商、遊戲、媒體等導入 Cloud at the edge 的速度將較其他產業更快。未來各類雲服務型態的推出(公有雲、私有雲、混合雲、就地型公有雲、專有雲……)也將使雲端服務應用環境更加多元複雜。
(4)人工智慧跨入終端(AI at the edge),Smartphone-as-a-platform
過去高掛在雲端的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資安及隱私防護、反應速度及即時決策需求影響下,將在2018年逐步往終端發展,包括智慧型手機、穿戴裝置、無人機、智慧家電等終端用戶裝置都將接軌人工智慧。IDC 預計終端設備將由「行動至上」進化為「AI 至上」,藉由蒐集與學習使用者的習慣,搭配終端自身就能處理的計算能力,進而讓設備的各項功能和運作更加到位與快速反應。預估 AI 在終端裝置上的應用,將朝向以下六大方向進行:語音助理、進階攝影、直覺化使用介面、降低功耗以延長電池使用時間、增進連線品質與增加個人安全性防護。
IDC 預測 2018 年搭載 AI 晶片與應用的智慧手機將大放異彩,在市場成長最為直接與迅速,更簡潔與直觀的使用者介面與應用,也會使得 AI 在終端設備的生態圈更加快速成型。未來智慧型手機將成為使用者最重要的平台介面(smartphone-as-a-platform),手機將成為一個「平台」而非單純的「設備」,透過這個中樞平台將連結消費者和更多消費與企業應用。IDC 預估到 2019 年,30% 的台灣前五百大企業將導入「Smartphone-as-a-platform」,而至 2020 年,超過四分之一的企業行動應用(App)也會在視覺運算、深度認知、擴增實境等相關計算中導入「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的能力。
(5)數位經濟下,資訊安全將具備「學習」與「預測」能力,「安全性」已成為企業價值與信賴度的重要指標
第三方平台上所發展出的產品及服務於 2017 年始邁入商品化,面對越來越多反應快速、敏捷開發的競爭者,「安全」已成為凸顯企業價值與信賴度的重要指標。2017 年台灣市場面對層出不窮且針對性的網路攻擊事件,可預見 2018 年的網路戰爭更為複雜,且自動化的攻擊模式使得企業將徒增更多成本。IDC 預測 2018 年網路威脅將進入「自動化攻擊(fool automated attacks)」,許多主動且自動化的攻擊將不斷發生;預計未來的網路戰爭將成為「分析自動化」的攻防戰場。
面對這樣的攻擊方法,IDC 預測未來資安產品方面將更積極整合大數據分析(Analytic)、使用者行為分析(User Behavior Analysis)、欺瞞技術(Deception)和隔離方法(Isolation)於內提高防禦陣線;企業資安採購方面,也會與以往單一產品的購買行為有所不同,思維模式會朝向整合度高且具有機械學習(Machine Learning)和認知(Cognitive)技術的資安平台,以期協助企業降低複雜性和成本;藉由可視化報表提高對企業網路的監控與管理,並且將平台上的威脅資料篩濾增加其「質」量。
IDC 預測台灣的大型企業包含銀行業、電信業、壽險業及高科技產業對於具有機械學習(Machine Learning)/認知技術(Cognitive)的資安產品將具高度興趣,預計 2018 年 43% 的大型企業將率先採用以學習與預測為核心的資安服務與產品。
(6)數位轉型加劇,微服務架構當道
面對勢不可擋的數位轉型趨勢,企業一方面要以更具經濟效益的方式維運既有系統,一方面要設法引用適合的新科技以加速創新轉型能量;為確保業務流程與系統架構都能夠積極的因應市場的變化,有越來越多企業開始擁抱開放,並參考微服務架構(Microservice Architecture)重構系統,以應用程式介面(API)串聯各項模組。
看到了這股市場趨勢,包括 IBM、VMware 等資訊服務業者皆積極提供對應的顧問諮詢與產品服務,協助金融、製造、醫療照護等企業轉型與提升競爭力。IDC 預測,微服務架構將於 2018 成為台灣產業應用主流趨勢,連帶提升企業對容器(Container)技術與應用程式介面管理(API Management)等產品服務的需求。
(7)去中心化高誘力下,區塊鏈於摸索改進中仍爆發成長
IDC 自多層面觀察研究區塊鏈(Blockchain)發展,發現區塊鏈在機制設計、維運、商業模式及社會接受度等各面向上均在摸索嘗試階段,並出現諸多質疑與挑戰,如各節點是否均要保有完整交易資料?交易資料是否應全然公開不設權限?交易成立與否是否必然採 51% 驗證等。但於此同時,也有諸多趨勢與應用支持與加速區塊鏈發展,如共享經濟、群眾外包、群眾募資、金融科技、新支付運用等,且去中心化的特性帶來低交易成本、零交易成本的高誘力,使區塊鏈應用仍能呈現高速成長的態勢。
IDC 預測至 2021 年台灣將有 85% 的金融業採行區塊鏈技術,同時有超過 60% 的高科技製造業在其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上採行區塊鏈技術,區塊鏈技術扮演台灣市場/產業發展的重要影響力。
(8)異業合作成常態,開放企業機制逐步成形
新科技的崛起不僅改變了企業營運模式,也使得產業邊界日趨模糊。為加速創新轉型,有越來越多的企業以應用程式介面(API)做為橋樑,加快與異業夥伴的合作腳步、因應市場需求以能快速推出新的產品服務,甚至,進一步將應用程式介面從「工具」轉換為「產品」,催生開放企業(Open Enterprise)機制成形。在開放企業架構下,企業將開放應用程式介面作為產品服務販售,IDC 認為其中又以金融服務、電信媒體、製造與專業資訊服務等習於倚靠資訊系統執行各項業務的企業發展腳步較快。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由於應用程式介面的銷售方式與企業熟悉的產品服務銷售模式不同,IDC 預期未來企業將成立專職團隊負責銷售、管理與維運企業的資產 –「開放應用程式介面」,以開放企業之姿,加速異業合作,進而活絡台灣產業發展。
(9)NB-IoT 在 LPWAN 市場勝出,點燃 5G 來臨前的物聯網服務新商機,電信業者將更積極朝平台與生態建構角色發展
台灣物聯網市場的各項支出總合 2017 年預計將達 68.6 億美元,未來 5 年複合成長率預計將達 13.9%,未來在 5G 逐步推展下,預計將更加速物聯網市場發展。5G 預計將在 2020 年後逐步推展,在此之前,預計市場發展很大的部分將來自於 NB-IoT 技術導入後的應用。
物聯網在 4G 行動上網推出多年後成為電信商目前積極布局的新應用服務,在 LPWAN 低功率廣域網路的各種連接技術中,由 3GPP 製定的 NB-IoT 窄頻物聯網的連接技術,逐漸脫穎而出成為 4G 甚至將來 5G 服務的物聯網傳輸技術的主力。NB-IoT 具備使用頻寬僅 200kHz,傳輸每筆資料只耗用 50kbps,裝置電力可維持數年不斷的特性。在中國、印度和歐洲市場的支持下,NB-IoT 的晶片和模組成本也可能在未來數年降至 1 美元內。
IDC 觀察目前台灣電信業者幾乎都支持 NB-IoT 技術,儘管部分業者也將並行其他 LPWAN 技術如 LTE-M(Cat-M1)或民間業者所推廣的 LoRa 與 Sigfox。NCC 在 2017 年發給三大電信業者各 300 萬物聯網門號,各業者將從現在開始積極開拓 NB-IoT 於物聯網市場的應用服務,初期的主力將會放在智慧電、水、瓦斯表、車隊管理監控、智慧醫療、智慧路燈、智慧建築與家庭等領域。電信業者現階段仍是扮演 connectivity 連結物聯網的角色,然物聯網市場營收和利潤最高來自提供加值應用服務的廠商。IDC 預期 2018 年開始,電信營運商在 connectivity 之外將更積極建構 IoT 平台與生態,結盟第三方系統整合廠商為其在發展階段最重要的任務。
(10)Gaming 3.0 來臨,用戶體驗為發展核心
2017 年台灣電競筆電在消費性筆電中滲透率達 14.8%,亞太市場排名第二,於 PC gaming 市場可說具領先地位。隨著 Gaming 話題持續增溫,近幾年來台灣不僅遊戲人口持續增加、遊戲直播平台興起、加上電競運動正名立法化等因素驅動下,台灣整體 PC gaming 市場產值持續擴增,並開始進入 Gaming 3.0 時代。從過去 1.0 時代重視產品規格 ,2.0 時代關注產品設計及遊戲社群,Gaming 3.0 時代著重的則是環繞於用戶體驗的生態體系。
未來到 3.0 時代,以使用者為核心出發的場景化、事件化,及跨產業應用結合將是 Gaming 3.0 時代的最大特色。在用戶體驗趨勢影響下,IDC 預計 PC gaming 相關廠商在產品設計外,將更著重於 3 個方向的推展:第一、gaming 周邊整體應用,第二、建立以 gamer 為基礎的研發團隊,以及第三、更多元的行銷管道。在行銷管道中,預計廠商對戰隊(eSports team)以及實況主等可直接連結玩家的投資將更為顯著。IDC 預計 2018 年台灣將進入 Gaming 3.0 的時代,並將帶動更多新型態的商業模式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