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2 中國金融重點新聞整理

從貨幣來看經濟

今天想拿英國作為例子和我搜集的資訊來講一下貨幣的創造本質對經濟的影響。

1貨幣的創造

那麼問題來了,首先我們要知道貨幣是怎麼被創造的。可能很多人會認為是政府印錢創造出來的啊。確實,政府印錢是創造貨幣的最直接的方式,但是有沒有想過其實銀行也在創造貨幣,而銀行創造的貨幣比政府創造的貨幣要多的多。

我們來看一下英國的貨幣總量情況:

英國2010年的貨幣情況

總貨幣量為:2.15兆英鎊

現金為:2.6%為535億英鎊

數位貨幣即商業銀行貨幣=97.4%=2.1兆英鎊

 

從1997年到2007年,英國貨幣總供給量增加了3倍,實際上政府只創造了180億,而商業銀行卻創造了1.2兆的英鎊,1948年,鈔票與硬幣占總貨幣供給的17%,到2008年,鈔票與硬幣占貨幣供給的3%。

這說明什麼,說明政府創造的貨幣遠遠不及銀行創造的貨幣來的更兇猛。

 

很多人會不相信為什麼銀行會創造貨幣,我不是存在銀行裡的錢都是在的麼?就像儲蓄罐一樣,我要用的時候取出來就行了。事實上,存在銀行裡的錢是在所謂的活期帳戶內,這只是銀行的一個會計術語,銀行創造貸款的時候也是遵循同樣的程式,你貸的錢在銀行同樣是一個會計術語。而這一切的會計術語實際上就是我們所說的商業銀行貨幣,也就是說當銀行發放貸款的時候,他們實際上創造了商業銀行貨幣,而當一個客戶歸還貸款的時候,這個商業銀行貨幣就會被銷毀,銀行留下利息作為利潤。所以你的錢已經被銀行用作創造商業銀行貨幣來賺取利潤,比如貸款給別人買房(國內大多數貸款都是放給了房貸)、貸給企業等等,而你存在銀行裡的錢,只是一個會計條目,一個數字而已。而這一切都僅僅是用客戶的信用或抵押資產作為背書。於是乎,貨幣就這樣被創造了出來~

 

我們來看一下商業銀行創造了多少貨幣:

1980年,1英鎊的有形國幣對銀行的存款比例是1比12,多餘的就是被創造出來的。而2010年,1英鎊的有形國幣對銀行的存款比例是1比37,且1997年到2007年,商業銀行貨幣的增加是每年7%~10%的速度。可想而知,這個創造貨幣的速度比印錢的速度快的多。

 

而從全球的角度去看,1980年全球的商業銀行的資產是全球經濟的20倍,而到了2006年,已經成長到了75倍,而這麼大的資產增長的很大一部分的來源,就是來自于銀行創造的商業銀行貨幣所創造出來的利息留存,想想都覺得可怕。

2深遠的本質影響

 

那麼這麼多的貨幣被創造出來,對我們的生活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據我所瞭解,很多人都喜歡用自己所認知的方式處理金錢,而大多數人處理金錢的方式都是基於家庭的財產分配上的理解,顯然這無法套用到國家經濟的層面的貨幣創造。所以他們會去不斷不斷的去貸款買房買車來抵禦通脹等購置資產,而他們並不知道這些資產實際是上是負債,而是他們認為是資產實際上是負債的負債。

 

縱觀貨幣的製造過程,我們會發現,人們背負債務從銀行借錢,然後用於各類消費,那麼經濟就會發展,經濟越發展,那麼人們就越容易借到錢,也就陷入更深的債務,如此迴圈下去,通脹在每一輪的波動中節節攀高,直到有人過度負債,無法償還債務而破產,比如美國的次貸危機,當時的房地產貸款是多麼多麼多麼的容易得到。這像不像一種詐騙手段——龐氏騙局,用後面的錢來堵前面的洞,直到斷供,整個鏈條奔潰破產。

 

現在的經濟形勢是幾乎人人都欠銀行的錢,房貸、信用卡、企業融資、信用貸款等,人們幾乎在為每一塊錢支付利息,即使你這筆錢是存款,也有人為你的存款的每一筆錢支付著利息。而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的商業銀行在房地產裡面的貸款占到了70%以上,房貸在各大銀行都相當的容易(但是最近兩個月,各大銀行基本都延遲了房貸業務,都需要等待相應的額度),還會有相應的利息折扣來鼓勵你貸款,貸款變得容易,但是你買房不可能提著現金去買,同樣是通過銀行轉帳的形式到開發商的銀行帳戶中,本質上依然是數字的加減,但是卻創造了經濟價值,創造了負債,刺激了經濟發展,但這對於銀行來說是相當容易的操作,因為這本質上都還是會計目錄,而你卻用你的房子做抵押,成為一名實實在在的房奴。

 

很多人會認為是政府推高了地價以及一系列的調控推高了房價,恰恰我認為是銀行創造的商業銀行貨幣使得房貸變得容易,又恰逢中國缺少優質投資標的,於是乎大家都去貸款買房,房價也就越來越高了。直到最終出現有人過度負債出現違約現象……這個產業似乎是一整條的鏈條,環環相扣。

 

到現在,我也就終於明白了,為什麼工商銀行會成為宇宙第一大行,也終於明白了中國進入世界500強前列的依然是四大國有銀行,因為他們創造了天量的商業銀行貨幣用於房地產中,而人們又源源不斷的去貸款買房,為每一塊錢支付給銀行利息作為利潤,以國民如此龐大的基數來看,怎麼樣都能成為世界500強~

 

但是這真的不能怪銀行,因為整體的經濟大環境的問題,國內企業的違約風險走高,信用評級在大量降低,也出現大量企業倒閉跑路的情況,相較於將資金貸給有限責任的企業承擔較高的風險,銀行更願意將錢貸給有抵押保障的房地產市場,即使實在政府通過相關政策引導的情況下錢也沒有進入製造業或者其他的產業。這其實就是最基本的逐利選擇與風險考量,資本都是逐利的,換了誰,可能都會選擇這麼做。於是乎,房子,成為了創造貨幣於泡沫的最理想商品。很顯然,這是政府遇到的一個難題,讓銀行把錢貸給房地產業推高房價很容易,而降低企業風險把錢引導到製造行業卻是目前遇到的最大難關。因為天量的M4商業銀行貨幣被創造出來進入的是房地產而不是製造業,GDP的硬性支撐也是房地產生態行業,這就會導致其他行業的製造業進入危機狀態,顯然的結果就是物價上漲,而人們早已經陷入了房地產的債務中,所以你必須不斷不斷的努力工作,可你依然很窮,物價依然漲,實際CPI已經遠遠超過了政府公佈的1.5%,因為政府不會真的把房地產的漲幅統計進去,而是在街頭的小店菜場去比較,但是他們忘記了,人們的最大的負債與壓力來源,是房子的壓力,而不是柴米油鹽~

 

這就會陷入一個借錢、還貸、沒錢、借錢、還貸的不斷往復的閉環,直到榨幹你最後一滴血出現違約。除非對商業銀行貨幣的創造進行限制,進行改革,阻止銀行通過創造債務的手法來創造更多的貨幣,或許這才是真正的貨幣制度改革的核心吧。否則只會讓銀行從整個經濟體中不斷不斷的抽血獲利,直到整個經濟奔潰,更厲害的是,到了最後承擔駡名背鍋的會是政府,而不是銀行。所以我們國家的企業進入世界500強前列的都是銀行業並不是一個值得驕傲的事情,而是一個值得深深思考的事情!

 

在過去,我的印象中只要家裡有一個青壯年勞動力就能夠養活一家人的開支,而現在一家人不知道需要幾個勞動力才能勉強養得起家,這並不是說他們工作不努力或者是因為物價上漲,而是因為債務的透支,銀行業已經將整個經濟體的債務過度透支了,最終買單的卻是在努力工作的人。

 

就像尼克狄爾登說的“世界上最窮的人,往往就是為危機付出代價的人”,富人在危機面前即使有較大的負債,與銀行家與政府有著不可分割的談判籌碼,而到了窮人身上,負債就好像變得毫無談判的餘地,也演變成了一種神聖的天職一樣,莫大的諷刺啊。

 

這也就是為什麼窮人會越來越窮,貨幣的創造與制度或許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

 

2017年7月12日

 

Copyright © 2018 Welcome to GLOBALFINFX PTY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歡迎蒞臨 GLOBALFINFX PTY LTD 網頁

本網站提供資訊用意並非傳播給任何位於香港或任何管轄區或國家人士或供其使用,進而導致該項傳播或使用違反法律或法規,或令Global或任何Global產品、服務或附屬機構受到任何拉丁美洲、亞洲或其他地區授權、登記、授證或通知之管制。本網站製作目的係為提供資訊,僅供授權之保險業務人員或保險單持有人存取或使用。

使用本網站前請詳閱本頁,說明傳播本資訊之法律必要限制。不得重製或分發本網站包含資訊給收受人以外他人。

下頁闡述之產品,係由GLOBALFINFX PTY LTD司施行及管理。

本網站未構成銷售或招攬購買本網站述及任何投資或保險產品之要約。本網站亦未構成Global對任何國家居民提供或建議任何證券、保險產品或投資諮詢服務。Global並未在任何管轄區登記為經紀商-交易商,除開曼群島外,本網站述及產品,並未在任何管轄區之任何中央銀行、政府或主管機關登記或取得核准。因此,當地證券保險法及其他相關法律及法規,不適用本網站述及產品之投資行為。投資人應自行全權負責,決定任何投資前慎重考慮每項投資之重大情況。

透過本網站或所述及產品提供及銷售資訊之傳播,可能受某些管轄區限制。存取本網站或購買保險之任何人士應自行全權負責,特此告知其應充份瞭解任何相關管轄區之相關法律法規。本網站不得視為傳達從事投資或保險行為之任何邀約或誘因。

本網站並未提供投資建議、稅務建議、或法律建議。您同意並非因上述用意使用本網站。本網站論及或可取得之證券、產品、或服務陳述,並不全然適用您或任何特定投資人。您確認您使用本網站及透過本網站要求之任何資訊,並未受Global或其任何附屬機構招攬,經由本網站提供之資訊,不構成或視為投資建議。

過往業績並不保證未來業績。

投資價值及所得可能隨時上昇或下降並無保證。您可能無法收回您的投資額。

匯率亦可能導致投資價值上昇或下降。較高風險投資市場特別可能面臨較大波動,投資價值可能短期內嚴重滑落。為保障您的權益,通常所有往來電話均予以錄音。

未於美國境內經營任何投資業務之Global體系內公司,不受美國大部份法律管制。因此,投資人與該公司簽訂任何依據美國法律或法令法規制訂之協議,並不受其保護。

本聲明闡述觀點,並非全然或一部份Global觀點,亦不構成投資或任何其他事項建議。

請按頁面最下方之連結鍵詳閱使用“條款與條件”。當您按下“接受”鍵,即確認您已瞭解並同意,您存取並使用本網站相關事項,係遵守上述資訊及使用條款與條件並受其約束。

若您擬取得進一步資訊,或您已決定您符合投資資格並擬注冊,請按頁面最下方之連結與我們聯系。

聯絡我們


接受   拒绝